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手抄报文字素材(疫情心理健康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历史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依此设计,同时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实际和考试评价规律,科学构建历史科考试的“四层”考查内容。
1. 核心价值
历史科考试的核心价值应在高考评价体系倡导的核心价值下,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理性思维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和提高思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历史科考试应该聚焦于能够使学生表现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情境,体现高考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
2. 学科素养
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同时考虑这些要求在纸笔考试中可测量的程度,提出历史科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6个方面。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考查学生掌握和辨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历史的本质。
2)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时空尺度,理解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辨识史料中的时空信息;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加以叙述和概括;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或现实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鉴别和辨析,去伪存真,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与归纳,从而提出历史认识和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方法与能力,考查学生整理和辨析史料,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与目的,区分不同史料的价值,分析与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运用可靠史料论证问题,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理解;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
4)历史理解是指对历史事物的准确把握,是认识历史的基础,考查学生概述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
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观点,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考查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6)历史价值观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真实历史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正确价值取向,考查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以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3. 关键能力
展开全文
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提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3项关键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历史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最终得出历史结论。
4. 必备知识
历史科甄选必备知识的原则是有利于高考与课程标准的衔接,有利于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对接,有利于考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体系。《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这4个主题分别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讲授。历史科考试的知识体系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按照逻辑体系进行分类,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例如,在政治体制部分,必修课内容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等,选择性必修课内容有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历史科考试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组成完整的政治体制系列知识。
历史科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历史科考试根据学科特点,细化共同要求,制定学科化的考试要求,体现继承与发展的理念,体现鲜明的学科特点和时代性。
1)基础性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试题注重考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文明成果、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线索,考查基础的学科方法、能力、素养。
2)综合性体现在历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历史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强调历史各分支内容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历史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应用性体现在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借鉴;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探究历史,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
4)创新性体现在对史料进行新的解释和新的运用,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发掘;对已有的历史观点、方法与历史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得出新结论;运用创新思维,利用历史学知识和方法回应现实问题。
历史科考查载体:
根据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试题情境的复杂程度,历史科试题情境可以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简单情境是指对历史素材的基本理解,其材料信息构成单一,问题指向是显性的,方法和路径是再认再现的,作答指向是材料和已有知识的对应;综合情境是对素材的理解、分析、整合与论述,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多样,问题指向是显性和多维度的,方法和路径需要比较、概括和说明,作答指向需要叙述和论证;复杂情境是指对素材的解释、辨析、探究与实证,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复杂,问题指向是多维度和多层级的,方法和路径需要分析和论证,作答指向需要现实材料、观点、论述和历史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历史科试题情境按照素材又可以分为4类:1)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2)生活情境,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包括长辈的回忆、影视剧、名胜古迹中的问题等;3)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4)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历史高考复习策略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及《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这是2020年高考历史科命题的最高指南,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为什么考、考什么以及怎么考。这就要求考生要以变化应对变化,找准备考方向。
张树丽老师介绍,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明确了“为什么考”,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了“考什么”,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明确了“怎么考”,即试题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解读表明,2020年的高考试题与往年相比,会更加突出教育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这一功能,更加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思辨意识的考查,更加注重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试题的形式上,也更加强化了对试题情境的创设这一考查载体的要求。她说:“基于以上的变化,我们在接下来的备考复习中,应该做些适当调整。”
一是要特别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尝试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解读时政大事。二是在强化对基础和主干知识记忆的同时,更加侧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避免机械记忆,僵化理解,所学不能所用,知识能力分离的倾向。三是加强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下,运用“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解读的能力训练,克服思维定式和教条化的使用教材知识。四是在训练试题的选择上,重视近几年高考试题在材料形式、设问方式、答题要求等方面的变化趋向;重视各地模拟试题在这些方面与以往的高考试题的明显不同。这样,以积极的应变心态应对未知的高考,才能做到临变不乱。
“有变化,也不要恐慌,考生要以不变应万变,科学高效备考。”张树丽老师表示,无论客观条件如何变化,高考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查的目标是不变的。因而,在找准高考方向的同时,只有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在接下来的复习备考中,她建议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制定计划,坚定执行计划。建议考生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计划的制定以每天能够完成的量为标准,宜小宜细,忌大忌空。尤其重要的是,要坚定的执行计划。这样,在每天完成任务的心理满足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在考前才会有稳定平静的心态,才可能正常甚至超水平的发挥。
二是重视基础知识,教材时时在手。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是重中之重,张树丽老师建议考生把最后阶段对知识的复习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查缺补漏,对主干知识的深化理解,以及知识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建立和宏观体系的架构上。根据记忆遗忘规律的特点,还应及时重复。所以,最后阶段至少对教材进行两轮复习,即使是考前3-5天也可以完成一轮对教材的梳理。这样,教材时时在手,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巩固,还有助于克服考前因紧张焦虑而导致的暂时性遗忘。
三是精选精练习题,错题深究不放。所谓精选,即以近几年的国卷高考试题为主,地方卷建议给与海南和山东卷一定的重视,切忌不加区分,搞题海战术;所谓精炼,即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和高考评价体系的高度,居高临下审视试题,弄清楚试题命制的意图、设问的方式特点,回答要求的隐含信息,以及标准答案的角度和语言的设定理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查找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差异和原因,最后形成对该类试题解题方法和规则的一般性认识。在高考试题的训练中,经常出现同一试题反复出错的现象,这恰恰暴露了你思维或知识中的弱项所在。因此,对待错题应深究不放,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彻底纠正,这样,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技巧。
四是珍惜模拟考试,检验答题策略。2020届的学生模拟测试的训练最初采取网络测试的形式,由于缺少实景的模拟训练,因而学生在答题时间的掌控上,在文综试题的答题策略上,在答题卡书写规则的掌握程度上等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在最后这段备考时间,应该抓住模考训练的机会,全方位进行模拟,如考前的心理调适、考中的时间把控、试题变化的临场应对、答题卡书写的规则等,这样,在走进高考考场之时就会更加从容和淡定。
五是注重交流表达,合作才能共赢。最后的阶段复习,切忌单打独斗,与考生、老师间的问题交流,不仅会拓展考生的思路,凝练考生的语言,还有助于借鉴别人好的方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六是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内容。长期的紧张备考复习,使得多数学生的作息安排都不尽合理,这将极大影响临场的发挥。因而,最后阶段,在按部就班复习的同时,也要逐渐的调整作息时间,使自己的最佳生理状态与高考的时间相吻合,这样才会有最佳的应考状态。
张树丽鼓励各位考生:“疫情之下的备考,于你于我于他,都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也必将成为每个亲历者人生中难以抹去的记忆。我相信这段特殊的备考经历,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更教会学生以理性的思维去应对变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我想,这才是学生们真正的成长。”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政治高考复习策略
参加2021年高考的考生将经历一场意义非凡的考试:既是传统意义上选拔性的考试,又是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人生大考。
一是从2019年末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接连发布一系列重磅文件:研制并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这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海波在《中国考试》2020年第1期刊发了长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为今年乃至未来几年的高考命题重新定调。此前,考试中心相关领导及各学科命题专家集中在《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撰文,全面解读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二是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推迟春季学期开学。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停课不停学”工作提出明确意见。
根据以往的高考备考节点,春季学期开学本该进入二轮复习阶段了,而今年的高考备考,因为上述两大背景,显得尤为特殊。所以,探讨基于“后考试大纲时代”的2021年高考命题趋势,落实基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的科学备考、精准备考,显得特别重要。
一、“后考试大纲时代”:基于“三新三旧”,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
“后考试大纲时代”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海波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一文中首次提出:“发挥高考评价体系支撑作用,做好‘后考试大纲时代’命题工作。”提出这一命题,是基于适应新时代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2020年乃至其后几年的高考命题,既面临高考综合改革、高考内容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四项改革并行推进(新课程与新高考不同步、选考科目命题能力建设、取消考试大纲不适应)的挑战,又面临“三新三旧”(新旧高考交叠,新旧课程、新旧教材更替)的多重挑战。
因此,“后考试大纲时代”指的是:实施新高改的省市,从2020年起,取消考试大纲,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参考高考评价体系”;老高考的省市,考试中心不再修订新的考试大纲,将沿用2019版《考试大纲》。
相关专家认为:就新时代对高考提出的育人目标要求而言,现行的考试大纲难以满足“增强立德树人导向、构建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这一新时代要求。因此,高考作为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的重要枢纽,需落实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加强考试与教学的衔接,更好发挥考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必须有一个更能反映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有利于与高中教学沟通互动的新体系”。高考评价体系真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
二、关于2021年高考命题趋势的预测
1.2022年高考命题的整体要求
关于高考命题工作,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要求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做好高考命题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确保各项改革协调推进;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研究高考各学科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方案;处理好高考内容改革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高考内容改革要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既要坚持统一性,也要正视差异性做到齐头并进、教考相长、以考促学。
2. 2021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1)以纲为纲,以本文本。先说“以纲为纲”。这里说的第一个“纲”是指《考试大纲》或《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大纲(《课程标准》)。
2021年高考命题的变化之处如上所述,一是实施新高改的省市,取消了考试大纲,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参考高考评价体系”;二是老高考的省市,考试中心不再修订新的考试大纲,将沿用2019版《考试大纲》。实施新考改的省市要重点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新课标中的“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以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理清学业质量水平和考试评价的关系。比如语文学科语文水平四对应高考命题要求;老高考的省市则需重点关注《高考试题分析》(2020年版),变化之处在于分单科出版,内容上做了较大调整。每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试要求,对各学科的能力要求做详细阐述并附例题说明;第二部分——2019年高考试题分析,在详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2019年的高考各科试题进行较为权威的解析;第三部分附有近几年的真题及解析。
再谈“以本为本”。第一个“本”是指近3年的高考试题和教材。近两年来,高考命题注重回归教材。比如,2019年高考语文学科“依据国家人才需求和高校新生选拔要求,也依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在以往高考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等关键能力考查的力度。”比如对思维灵活性的测量,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判断或解决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作答此类试题,学生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又能够在考试时间内迅速调用、组织和使用这些知识。与以往相比,2019年全国卷多道试题以或显或隐的方式指涉高中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个“本”指的是以学生为本,命题贴近考生实际。
(2)纲本结合,彰显规律。老高考的省市要关注考纲考题和新课标(大纲)的融合。一是研读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二是同样要细读每个学科新课标中的“命题和阅卷原则”部分,结合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又是怎样考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
(3)融入“四层”“四翼”,强化情境设计。近2年,高考命题突出情境设计。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査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命题人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选择不同的情境,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考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不同水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功能,共同实现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比如,高考语文的试题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高考数学的试题情境可分为课程学习情境、探索创新情境、生活实践情境这3类;高考英语的试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3大主题语境,其下又包含若干主题群,同时列出主题语境的内容要求;物理科考查情境分为生活实践问题情境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化学考试的情境分为日常生活情境、生产环保情境、学术探索情境、实验探索情境和化学史料情境;生物学试题的任务情境包括3类: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命科学史情境;根据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试题情境的复杂程度,历史科试题情境可以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按照素材又可以分为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4类;思想政治科的试题情境分为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地理试题情境可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
高考中的情境试题,主要有四种:一是基础性为主的试题,二是综合性为主的试题,三是应用性为主的试题,四是创新性为主的试题。比如,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彰显的“三结合三情境”,仍将成为2020年命题的重点:“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将命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2021年各学科高考命题将一以贯之,强化情境设计,“四层”考查内容与“四翼”考查要求。结合学科特点,重点关注以下素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本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凸显的教育价值:生命教育,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医护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等等。
(4)对接学科核心素养。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经历了从2018年尝试考查到2019年的全面考查的过程,2020年步入深度融合阶段。无缝对标学科核心素养,将是又一个重要趋势。建议认真研读刊载于《中国考试》2018年第10期的文章《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5)继承发展,借鉴出新。认真研究2020年高考题(山东、海南)。2020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将实施新高考,2019年11月30日-12月2日,备受关注的2020年高考模拟(山东、海南)卷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各科试卷彰显出鲜明的特色:继承发展,借鉴融合,守正出新。
三、新形势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1.“停课不停学”,破解新课题。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乱了高考复习备考的节奏。全国各地为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据实情,出实招,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支持。“全民网课”成为新常态。研究者认为,集合了“工具+场景+主体+内容”(工具指网络,场景是家庭,主体是学习者自己,内容是指泛在的学习资源)多重要素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多态学习模式,正在改变着教学生态:学习同伴由多人变为个体,资源由静态单一变多元丰富,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自主,学习内容由教科书变为世界,学习工具由“大脑+语言”变为“大脑+网络”。应对新形势,处于二轮复习初始阶段,高考备考的策略也得发生变化。
一是转变教师角色,调整教学方式。教师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和传递者,也不仅是知识拥有者,而是学习者,指导者、协同者和创新实践者。在教学活动组织上,专家主张做到“四个不照搬”:不照搬学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时时长和教学模式。以更有效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居家学习:“自学+作业”,“微课+作业”,“互动分享+知识整合”
二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备考课程开发共同体。整合国家、有关省市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使之成为适合校情、班情、生情的备考资源。组建学科团队,分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团队教师既可以分享分工开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设计,也可以开展分工协作教学。如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化学团队教学的做法:高三化学课由化学组8位教师轮流讲授。直播课要关联到高三化学组群,全体成员集体听课并轮流写出评课记录。每晚7点准时召开视频会议,交流当天听课心得和平台使用心得,进行集体备课,给第二天上课的教师出谋划策。
三是加强管理,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强化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求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同时,组建班级学习群,按学力组建学习小组,彼此学习,互相监督,彼此鼓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建构专题,研究课型,落位课堂。
首先,在研究考纲、考题和大纲、学情的基础上,建构专题。专题的设计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依据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采取综合重组的方式;依据高考重点题型设计,目的是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依据学生问题设计,重在落实考查能力要求和解题技巧。
进入三轮复习时,还可以设置若干个微专题,精细到菜单的形式加以落实。
其次,研究课型及教学流程,为学生返校学习做准备。主要的课型有:复习课、专题课、训练课和讲评课。
比如,专题课的课堂流程:科学设计专题——构建体系、详简适当;目标引领课堂——明确目标、依据考纲;创设问题情境——素材典型、问题科学;课堂讨论探究——学生学习、多维互动;归纳基本观点——解剖分析、提升能力;强化专题检测——熟练运用、巩固所学。
3.关于学生备考的操作策略。
1)整体而言,分为5个步骤——
将考点变思路:把考察点知识变成一条条答题的思路;
将思路变方法:把思路具体为每种题型的答题方法;
将方法变流程:再将答题方法变成答题的步骤,从答案中找思路,从答案中找规范;
将流程变习惯:通过训练,建构答题系统,形成自动化,个性化;
将平时当高考:平时训练的时间安排、答题步骤、方法和高考一样。合理安排答题的时间。高考语文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1分对应1分钟。每个版块花多长时间,做什么,怎么做,都得有精巧的安排。比如,作文保证55分钟时间,用5分钟时间、按思维导图的形式构思,先想好,再写好;又如,现代文阅读需提速,如何提,可在适当压缩古诗文阅读时间方面下功夫。再如,晚自习40分钟的训练,选取分值为40分的题量进行训练,等等。
(2)注重培养尖子生和临界生。
(3)对早晚自习、周测、月考、错题整理,提出具体的要求。
(4)狠抓书写。借鉴名校经验,做到:动员到位(向书写要十分);榜样引领(卷面书写展示);归类明确(问题落实到人);指导细化(临摹指导跟踪);考试量化(书写制约总分)。
地理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地理科考查内容:
地理科考试参考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依据《地理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考试特点,构建“四层”考查内容,其中:核心价值与学科素养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核心素养考查的方向;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决定核心素养考查的高度。
1. 核心价值
地理科考查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与《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人地协调观”一致。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形成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考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 学科素养
地理科考查的学科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其中:区域认知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包括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综合思维要求考生能够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按地理学基本逻辑,从分解和综合2个维度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要求考生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在面临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及其表达方式。
3. 关键能力
地理科考查的关键能力应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其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指发现地理科考试中文字、图表、数据等蕴含的地理信息,判断地理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而加工地理信息,解读相关地理信息的含义,准确、快速、全面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描述地理事物是指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阐释地理事物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能够说明和解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指综合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和方法,根据试题的情境材料论证地理问题,对地理现象与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观点。
4. 必备知识
《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都是地理科考试中的必备知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和载体,也应作为地理科考试必然要涉及的必备知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新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有利于教、学、考的一致性,但也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国家对学生培养的需求,避免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考查,可探索依据任务主题进行抽样,实现从知识点抽样过渡到任务抽样。
地理科考查要求:
地理科考试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引导高中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1. 基础性
地理科考试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立足于地理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铺垫性设计和引导性探索,为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奠定坚固牢靠的知识能力基础,发挥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桥梁”作用。
2. 综合性
地理科考试增强综合性,不仅是知识内容的综合,更是各种地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地理试题应加强多维信息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立足考点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要求学生从“共同体”的角度,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综合认识与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做到触类旁通。
3. 应用性
地理科考试聚焦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能够紧密联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地理试题设计要坚持应用导向,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事象与地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现象、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4 . 创新性
地理试题应加强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考查,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地理试题选材与设计既要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认知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又要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表达独特的见解。
地理科考查载体:
地理试题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表现。结合学科实际,地理试题情境可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
1. 生活实践情境
按照现实生活中地理事象及其变化的内在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迁移与应用。可将学科内容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着力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2. 学习探索情境
学习探索情境有2个不同层面的设计方向:其一是以地理学科专业语言与符号,按照学科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调用,并可规避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着力体现基础性的考查要求;其二是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与解决,间接渗透着学科思想与学术意识的导引,着力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摘 要: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落实立德树人、体现人才选拔标准来引导中学教学,起着中学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所承载的考查内容、要求和载体,反思高三试题讲评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试题解题过程的讲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精准答题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实现考试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评价体系;考试要求;试题讲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一核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为核心功能,四层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四翼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也就是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及怎么考”的问题。
高考评价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表达独特的见解。特别强调从“创新性”方面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惯性束缚,大胆创新。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反观当下地理学科备考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策略还有不少问题,在高考备考中出现教师苦、学生累、效果不佳的困局。如何才能破解这些问题或困局?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对现有高考试题考查要求与目标精准理解,二是改变现有高考试题讲评的问题,三是建构以地理关键能力培养为旨向的试题讲评策略。
一、 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学科考查内容与目标
1.考查内容与要求
高考地理试题设置不同情境,从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提供依据。通过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使学生养成运用地理学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地理事物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思维习惯,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以致用,帮助教师开阔选材视野、丰富认知视角,不断调整和改进地理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使地理学科考试成为助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此,地理学科的高考是考查考生面對具体问题情境时,对事实和问题的认知能力,从地理学科的视角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综合表现出来的学科素养。考查的落脚点是能力水平和表现的综合素养,并以此推动中学地理教学转向学科素养的培养。
2.以考查关键能力为目标
高考评价体系是“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1]。试题导向是用核心价值做引领,学科素养为导向,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关键能力。旨在考量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临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及其表达方式[2]。”因此,培养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与评价的终极指向。
二、地理试题讲评中存在的问题
1.抑制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总想把一个万能的方法教给学生去解答千变万化的试题,结果挖空心思建立一个自认为非常严密完整的思维模式或解题套路,希望学生用这个模版或套路就能解决所有情境下的各种问题。而实际上,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的人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的讲评,不仅不能提高学生面对各种新情境自主分析能力,不能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2.新概念引起学生概念混乱
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科研究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简单等同于解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公开课上,“尺度”“格局”“过程”“耦合”“时空”“主题”“区域”“逻辑”“学科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成为高三课堂中教师嘴里最时髦的语言,教师认为,将这些概念传授给学生并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家的思维方法,寻找到最科学的解题方法。教师在指正学生答题错误时,要求学生用地理思维、尺度、格局等思考问题,学生听后往往不知所以然。
3.地理必备知识碎片化
课堂上教师喜欢“创造”新概念和新奇表述,使得学生目不暇接,但对于材料中所反映的需要学生归纳总结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反而是一带而过,在遇到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认为要提醒的才会讲解,因而地理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是零散、碎片化的。其实一线教师针对解题创造出来的概念,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不同教师对此的理解大相径庭。
显然,教师试题讲评的方式与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要求与目标是有差距的,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精准答题能力训练专题”为案例进行分析。
三、通过解题过程培养关键能力
高考解题实际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与情境材料的对话。读懂材料,完成对客观地理事物的认知。要知道材料说的是什么事?包含什么地理事物?它们的特征和彼此的关系如何?反映出什么问题?第二步,与命题者的对话理解设问。理解需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路径,要知道一连串设问是要解决(研究)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范畴的问题?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链接的?第三步,与评卷者的对话。用学科语言规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即回答问题。通过对地理事物特征与关系的分析,梳理或推断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地理概念和原理找出因果关系,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因此,通过3个对话过程及交流讨论,不断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思维,开阔视野,创新方法。笔者以2014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第37题为教学素材,进行了“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精准答题能力训练专题”教学(表1)。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学生很多的思维和表达的问题,以及地理概念和地理关系的混乱、混淆问题,更可以让学生不断融合其他同学的思路和方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成绩提升也非常明显。
总之,高考备考,要落实到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上,可以通过试题讲评训练学生能力,同时让学生熟悉解答高考试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在对试题具体问题分析中,指导学生从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学生解答高考试题的方法一定是自己在面对不同情境下的问题,经过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2] 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5-70.
来源:李长建备考